首页 > 专题服务 >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
地方病旧称“水土病”,与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元素异常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华北平原内主要地方病种为地氟病(氟斑牙症、氟骨病症)和地甲病(低碘甲状腺肿症、高碘甲状腺肿症)。以氟斑牙症分布最为广泛,氟骨症和低碘甲状腺肿次之,高碘甲状腺肿仅在个别地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方病种的分布与地下水体的高氟水、低碘、高碘水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病病区分布,部分地区还分布有多类地方病种的混病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实施了“改水改盐”措施,改变了人们的饮水、饮食条件,使得地方病新发人数大大降低,地方病患病程度逐渐减轻。
主图反映现今华北平原地方病区分布现状,表现出以地氟病为主,局部地区存在地甲病区,但较上世纪 80 年代地方病区分布(镶图)已大大减少。现今华北平原存在的主要地方病种为地氟病和地甲病。
( 1 )地氟病
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是由于长期摄入过多的氟造成的。氟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直接损害细胞原生质,能抑制一些酶的活性,并影响牙齿、骨骼的正常代谢过程等。氟斑牙的形成主要是在牙齿釉质发育期氟对造釉细胞作用的结果。使釉柱的排列紊乱,甚至使造釉细胞坏死,而使牙齿的正常钙化过程遭到破坏,釉质表现为白垩、着色;缺损等改变。氟骨症则是在氟的作用下,骨骼的正常代谢过程(包括成骨、破骨、矿化过程)以及钙磷代谢受到影响和破坏而产生的结果,其主要表现有骨质硬化、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等。
地方性氟中毒在华北平原上分布很广,天津,河北滨海一带尤为严重。其流行程度与饮水含氟量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水氟越高,饮用的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华北平原病区的生态环境类型主要有两类:一是浅层高氟地下水型:这是华北平原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最大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饮水水源的氟有富氟岩层(火山喷出岩、花岗岩等)作为补给源,而且地形相对低洼,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造成地下水氟离子的富集。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引起浅层地下水氟离子的高度浓缩,导致含氟量增高。二是深层高氟地下水型:这类病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滨海平原,如天津的汉沽、塘沽,河北沧州、黄骅,山东的德州、惠民等地。其地质条件是海陆交替相地层,在古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深层地下水含氟量很高。
( 2 )地甲病
地方病甲状腺肿俗称“大脖粗”。当机体摄入碘不足时,就会限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由于血液循环肿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TSH )分泌增加,腺体代偿性组成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即缺碘甲状腺。但当摄入量过多又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或抑制甲状腺球蛋白的水解,使甲状腺激素不能释放到血液循环肿来,也能形成甲状腺肿,即高碘甲状腺肿。地克病是由于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缺乏碘,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而致病,成因与地甲病相类。
地甲病的流行与饮水中碘含量关系密切,大多数地甲病区,地甲病患病率与饮水中碘含量呈负相关,当水中碘含量高至每升 100—200 微克以上时,则地甲病患病率与水中碘含量呈正相关。碘元素遍布于大气、水、土壤、动植物以及人体肿。碘是迁移能力很强的元素,极易淋溶流失。特别在山前地带、丘陵地带,侵蚀作用强烈,土壤中的碘极易冲刷迁移。而在沿海或内陆的盐碱低洼地,因易于蓄积碘,由可形成富碘的生态环境,导致高碘地甲病的流行。高碘地甲病集中分布于渤海海滨的山东省一些区县,其居民有因饮用深层高碘地下水而引起的高碘地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