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位及水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6-01-15

l   区域浅层孔隙水水位特征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总的规律是由中部平原向两侧山前倾斜平原逐渐增高,由南部滨海地带向北部新民台安冲积平原递增,枯水期浅层地下水水位及埋深见图 1 。

图 1   下辽河平原枯水期浅层地下水水位及埋深图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分布规律与其地势特征密切相关。区域地势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形如簸箕。因此,其地下水位在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势低洼区较低,滨海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为 0- 6m ,下辽河平原腹部地带为 6- 30m 。东西山前倾斜平原水位在 20- 60m ,其中,东部山前倾斜平原为强差异性下降的冲洪积倾斜平原,其地势呈阶梯状下降,尤其是台地及坡洪积裙地带地势起伏大,坡降达到 1-3‰ ,因此地下水水位变幅也较大,地下水位线密集;而西部山前倾斜平原为弱差异性下降的冲洪积倾斜平原,地下水位变幅较西部稍小。

下辽河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规律与水位相似,由两侧山前向中部平原逐渐变浅,北部略深于南部。东部山前倾斜平原,总体地下水位埋深 3- 6m ,但部分开采区水位埋深较大,出现漏斗,水位埋深甚至超过 20m 。西部山前倾斜平原,水位埋深 3- 5m ,部分地区水位埋深大,达到 6- 10m ,如大、小凌河扇。柳河平原及新民台安冲积平原北部地下水埋深较浅,仅 3m 左右。平原中部和盘山以北的大面积地区,含水层颗粒变细,水平径流滞缓,水位升高,埋深 1- 3m 。南部滨海地带,地势低洼,埋深普遍小于 2m ,部分地区在 2- 3m 。

l 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特征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受本区地质、地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埋深及其循环条件控制的。本区地势逐步由北部波状平原及东西山前倾斜平原向中部下辽河腹部地带直至南部滨海三角洲地区过渡,浅层孔隙水水化学形成作用也由溶滤作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从< 0.5g /L 逐步增加到 1.0g /L 直至 2.0g /L 以上。区内地下水的形成经历了由补给、径流到排泄的完整过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也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带性(见图 2 )。

 图 2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区图

地下水溶滤带

区内东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后缘及北部波状平原是地下水的补给形成区,也是地下水的强径流带,水的交替循环十分积极。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为主,元素不易富集,因此矿化度较低,多低于 0.5g /L ,水化学类型以 HCO 3 -Ca 和 HCO 3 -Ca 、 Na 型为主。

各地区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还与所溶滤原岩的成分密切相关。如在海城东南地区为富镁的大理岩分布区,其阳离子成分就以 Mg 2+ 和 Ca 2+ 为主,而鞍山腾鳌镇一带为混合花岗岩,地下水溶滤了花岗岩中的钠长石成分,形成了 HCO 3 -Ca 、 Na 等类型水。

部分地区由于污水大量排放,地下水受到污染,即使处于溶滤带,地下水交替循环作用强烈,但 Cl - 、 SO 4 2- 和 Na + 成分仍增高,形成 Cl 、 SO 4 、 HCO 3 -Ca 型水, Cl 、 SO 4 、 HCO 3 -Ca 、 Na 型水或 Cl 、 SO 4 、 HCO 3 -Ca 、 Mg 型水。如沈阳和抚顺地区,煤矿排水和工业废酸的排放导致 SO 4 2- 、 Cl - 含量增加,致使该地区地下水类型以 Cl 、 SO 4 、 HCO 3 -Ca 、 Mg 型和 Cl 、 SO 4 、 HCO 3 -Ca 型为主。其矿化度较低,多为 0.2- 0.5g /L 。

地下水交替吸附带

区内地下水交替吸附带主要分布于下辽河平原区的中部,也是下辽河平原的腹部地带,包括东西山前倾斜平原扇间地带和前缘、中部平原及柳河平原等。该区地势较平缓,地下水径流速度滞缓,化学作用以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复杂,大部分地区为 HCO 3 -Ca 、 Na , HCO 3 -Ca 和 HCO 3 、 Cl-Ca 、 Na 型水,部分地区为 HCO 3 、 SO 4 、 Cl-Ca 、 Na 、 Mg , HCO 3 、 SO 4 、 Cl-Ca 、 Na 及 HCO 3 、 SO 4 -Ca 、 Na 型水。矿化度较高,达到 0.1- 1.0g /L 。

HCO 3 -Ca 型水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北部,靠近波状平原区的地带,向中部逐渐变为 HCO 3 -Ca 、 Na 型水,为区内主要地下水类型。 HCO 3 、 Cl-Ca 、 Na 型水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前缘,黑山县半拉门镇、绕阳河镇一带。 HCO 3 、 SO 4 、 Cl-Ca 、 Na 、 Mg , HCO 3 、 SO 4 、 Cl-Ca 、 Na 及 HCO 3 、 SO 4 -Ca 、 Na 等类型水分布于辽中县新民屯镇、刘二堡镇、大潘镇及冷子堡镇和灯塔市柳条寨镇、佟二堡镇一带,为局部性分布。

地下水蒸发浓缩带

主要分布于南部滨海三角洲地区。这里地下水径流极其微弱,甚至基本停滞,垂直蒸发十分强烈,为本区地下水的主要垂直蒸发排泄区。区内三角洲后缘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O 3 、 Cl-Na 、 Ca 型水,到前缘则为高矿化的 HCO 3 、 Cl-Na 型水,局部地区为 HCO 3 、 Cl-Na 、 Mg 型水。区内矿化度为 1.0- 2.0g /L ,局部地区大于 2.0g /L 。

浅层孔隙水由补给区、径流区至排泄区,形成相应的地球化学分异,极易迁移和易迁移元素从原生矿物经溶滤后向低洼湿地地区堆积,矿化度由低变高,水化学类型由简单到复杂又到简单,具有相对明显的水化学水平分带。

本信息依据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报告》编制而成。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