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华北平原土壤环境铜(Cu)地球化学图

发布时间:2015-07-13

 

   铜( Copper, Cu ),原子序数 29 ,原子量 63.54 。铜有 1 + 和 2 + 两种价态,其电负性为 1.8(1 + ) 和 2.0(2 + ) 。地壳丰度为 63mg/kg(6.3×10 -3 % ) 。主要含铜矿物有 10 多种。

我国土壤含铜量为 3 ~ 300mg/kg ,平均含量为 2.4×10 -3 %,东部平原地区土壤铜平均含量为 2.3×10 -3 %。砂岩母质的土壤含铜量较低,为 1×10 -3 %。超基性岩母质的土壤含铜量可达 2×l0 -2 %。灰化土、腐殖土、沼泽土、砂土、盐土含铜量较低,约 1×10 -3 %左右。不同成土母质含铜量的顺序为:玄武岩 > 石灰岩 > 千枚岩 > 红色粘土 > 页岩 > 花岗岩 > 砂岩。

未受污染的陆地水体中铜平均含量只有几个 μg/g 。酸性水中铜的溶解度大, pH>5 的水体,含铜量极低。河水铜含量不稳定,有时呈不连续的点状分布,大片完整的异常与矿化有关。

铜是植物与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通常,农田土壤有效铜含量低于 2mg/kg 时,农作物就要因缺铜而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不收。牧场土壤有效铜含量低于 5mg/kg 时,牲畜就要患缺铜症。

    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元素,人体含铜 72 ~ 150mg ,血液含铜约 6 mg 。铜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催化剂,参与多种蛋白的合成,参与机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铜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铜主要从日常饮食中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了维持健康,成人每公斤体重每天应摄入 0.03mg 铜,孕妇和婴幼儿应加倍。人体中的铜大部分为结合状态,少部分为游离状态。

研究区表层土壤铜平均含量为 23.32mg/kg ,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呈现大部分地区中等含量水平、燕山山前表层土壤含量低于太行山山前、天津一带高含量区面状、大名 - 滑县较低含量北北东向带状的总格局。总体而言,华北平原土壤铜的含量较低,与成土母质有关。高值环境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河北保定、北京西部地区片状分布,分布分散,可达 33.60 mg/kg 以上。深层土壤铜分布特征与表层土壤有较大差异,高值带面积大大缩小,含量水平明显低于表层土壤,说明人类活动已影响了表层土壤铜的分布。

 

华北平原土壤环境铜(Cu)地球化学图.rar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