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华北平原土壤环境砷(As)地球化学图

发布时间:2015-07-13

 

砷( Arsenic, As ),原子序数 33 ,原子量 74.92 ,电负性 2.0 ,有 As 0 、 As 3- 、 As 3+ 和 As 5+ 4 种价态。地壳丰度不高,为 2.2mg/kg(2.2× 10 -4 % ) ,但广泛分布于大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

自然界的砷,大多以硫化物形式夹杂在铜、铅、镍、钴和金等矿中,各类岩石平均含砷量很相近,为 1.4 ~ 2.5mg/kg 左右,其中页岩最高,为 13mg/kg 。

土壤砷主要来自于岩石的风化产物,世界土壤砷含量在 0.1-40mg/kg 间,平均含量 6mg/kg 。我国各种类型土壤砷含量的范围为 0-38.7mg/kg ,平均值为 10 mg/kg ,东部平原地区土壤砷平均含量也为 10 mg/kg 。其中黄壤和红色石灰土含量较高,水稻土和风沙土较低。土壤被砷污染后,其毒性的大小与土壤本身的化学成分有关,与土壤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有关。

砷广泛分布于各类天然水中,但其含量差别较大,在 0.005 ~ 0.05mg/L 之间,最高可达 280mg/L 。水中砷通常以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形式存在,有时也能与 Fe 、 A1 、 Ca 一起大量沉积。氧化条件下,砷一般以砷酸盐形态存在;还原条件下,则以亚砷酸盐为主,在生物活性作用下,无机砷进行甲基反应,形成甲基砷化物。

天然水中,砷的分布很广,以 HAsO 4 2- 、 HAsO 3 - 的形式存在,但含量一般较低,为 0 ~ 0.005mg/L 。我国饮用水砷标准为 0.05mg/L 。

煤烟是大气砷的主要污染来源,许多煤的含砷量都较高。大气含砷量使降水的成分也受到影响,一般降水含砷量可达 0.001mg/kg 。

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吸取一定量的砷,摄入量约为 0.5 ~ 2.5mg/ 人日。正常人体总砷量约为 98mg ,血液砷为 2.5mg 。砷在机体内的代谢较快,半衰期为 10 小时至几天。进入机体的砷在 4 ~ 6 小时后即开始排泄,总排泄量约为 1 mg /人 · 日。砷的代谢与砷的价态及化合物的种类有关,其代谢速度 As 5+ 大于 As 3+ ,有机砷大于无机砷。砷的代谢速度愈快,其毒性就愈小。

研究区表层土壤砷平均含量为 9.99mg/kg ,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总体安全。其分布呈现南高北低、山前低 - 中部滨海高、中部北东向展布的特点。高值环境主要分布在天津海河下游流域、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两岸、河北省献县和泊头市以北的子牙河与南清凉河之间的区域、山东乐陵市以东、滨州以南和保定市周边等地区,含量可达 14.70 mg/kg 以上。低值环境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唐山以东,以及太行山山前石家庄北部地区,含量最低低于 4.63 mg/kg 。深层土壤砷分布特征与表层土壤基本相同,高值环境范围略有扩大。

 

华北平原土壤环境砷(As)地球化学图.rar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