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服务 >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
天然水中碱度是指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 H + 的物质总量。天然地下水中构成碱度的主要物质为 HCO 3 - 、 CO 3 2- , HCO 3 - 可以在酸性水体外的任何天然水中遇到,并在低矿化度水中占主导地位,当地下水中有大量 CO 2 时, HCO 3 - 的浓度就大大增高;天然水中 CO 3 2- 是比较少的。
地下水中 HCO 3 - 、 CO 3 2- 主要来源是各种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和多种沉积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溶滤的结果,也可以来自铝硅酸盐矿物的非全等溶解和风化作用。
从主图中看到,华北平原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较西部的山前平原地下水碱度略高。碱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河北廊坊、霸州、泊头、故城、景县,近海地区的天津塘沽、河北海兴,地下水碱度普遍高于 688 mg/L 。监测点中最大碱度值为 986 mg/L ,出现在河北故城。主要的碱度低值区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与西部的山前平原、冀东平原、鲁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碱度普遍低于 411 mg/L ,最小碱度值 17.95 mg/L ,出现在河南原阳。总体来说,主图中华北平原地下水碱度分布较均匀,呈现出较弱的地区分布差异,山前平原地下水碱度含量总体低于沿海地区。此外,华北平原中部冲洪积平原含水层颗粒较细,地势平缓,地下水径流缓慢,总碱度较高,这些总碱度高的地下水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
80 年代潜水的碱度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总体上与现状一致,从山前到平原再到沿海逐渐升高。历史和现状对比后,发现华北平原整体地下水碱度的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鲁北平原沾化、滨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平原中部的衡水、沧州总碱度明显升高。此外,在山东德州、聊城周边地区,碱度有所下降。总碱度随时间变化的变化规律与其它组分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