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监测项目主要成果概况

发布时间:2016-01-15

根据 2011 年初我国华北、黄淮地区旱情严重的形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华北黄淮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计划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监测”项目为该计划项目的一个工作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该项目的工作范围覆盖华北、黄淮 8 省严重缺水地区(见图 1 ),主要包括山东的济南、临沂、鲁西南、泰来盆地,河北的河北平原,河南的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安徽的淮北平原,江苏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山西的太原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长治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甘肃的陇东盆地(庆阳市)。该项目的任务及工作内容还包含了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即松嫩平原、下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和准噶尔盆地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

项目主要目标:适时掌握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状况,依据地下水水位监测和统测数据,编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地下水水位埋深图,综合分析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防止由于过量开采引发其他环境地质问题,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开展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建设完善区域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数据库、综合信息系统和成果集成平台。为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技术支持,为实施含水层科学管理,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项目主要任务:( 1 )在山东的济南、临沂、鲁西南、泰来盆地,河北的河北平原,河南的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安徽的淮北平原,江苏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山西的太原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长治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甘肃的陇东盆地(庆阳市)开展春旱期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统测工作,及时编制各片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地下水水位埋深图,每两周发布一次地下水动态信息和有关图件。( 2 )在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建设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 3 )开发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数据库、综合基础信息系统与成果集成平台,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工作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 ) 全面完成了应急抗旱地下水监测任务。按照部、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华北、黄淮 8 省区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期间,开展了每月两次的区域地下水水位统测工作,全年共完成了 7 次地下水水位监测统测工作, 在受旱的 8 个省份共计形成 4598 个地下水水位监测统测点,总监测统测的点次达 30791 次。 ( 2 )分析研究了区域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初步掌握了各区域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区域地下水等水位线、等水压线和水位埋深图,利用历年来的监测数据深入分析研究了各工作区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初步掌握了各个区域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这对于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编制形成了一批重要价值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图件。按照统一要求,通过实际调查监测统测数据,在各工作区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图件,这些图件在今后的区域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研究以及找水打井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4 )建立和完善了区域地下水统测网络。通过该项工作不仅为应急抗旱打井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建立起了华北、黄淮地区地下水水位统测网络,形成了一批地下水水位统测点的电子帐户,为今后开展水文地质和地下水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5 )完善了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监测网络。通过该向工作,在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各区域开展了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工作,完成水文地质钻探进尺 9905.63m ,建成了 110 眼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运行维护了 536 眼地下水自动监测井,开展了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调查总面积达 230490 km 2 ,掌握了各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此项成果隶属于“中国北方主要平原 < 盆地 > 综合研究项目 2011 年度工作”)。 ( 6 )开发完成了地下水数据管理与信息系统。通过与软件开发公司的深入讨论与研究,开发完成的地下水监测数据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子系统和信息共享与发布服务子系统组成。

 

图 1 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动态统测工作部署图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