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江苏完成首个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项目

来源:江苏地调院 作者:车增光 陈娟 发布时间:2020-06-22
  自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对自然灾害防治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防灾关口不断前移,防灾理念也在不断转变,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坚持”、“三转变”的重要论述后(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防灾减灾理念已由减少灾害损失前移到减轻灾害风险,因此,进一步强化灾前的风险管理,对提高灾害防控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由江苏地调院承担的“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试点项目”通过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的最终验收,标志着江苏省首个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试点收官。本次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自然灾害领域9项重点工程的重要举措,更是为进行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夯实基础,为今后全面推广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先行探路、积累经验,以更好地推动全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向前。
  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工作势在必行
  在自然灾害中,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但一直以来,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基础薄弱,尚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目前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虽然已有一些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在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尚未大规模开展,尚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支持,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内容、深度、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可接受程度分析等领域均需要深入探索研究。
  其次,虽然江苏省已开展了多轮次地质灾害调查区划以及多期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工作,但调查工作多以自然属性的面上工作为主,多集中在突发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形成机制、诱发条件、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移动速度等研究涉及不多,对受灾害威胁的承灾体时空概率、抗灾能力、易损性等社会属性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精细,现有的工作基础难以满足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的需求。
  第三,同一地区并非只有一种自然灾害,往往是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地区和特定时段,经常会出现地震、气象、水旱等多种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多灾种链发或群发,形成灾害链。多灾种共同作用给社会造成的风险远甚于单一地质灾害风险的影响。因此以往单独针对突发地质灾害单致灾因子的风险分析无法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综合灾害风险,要有效地减轻和控制突发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考虑其它灾害类型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影响,采用更加全面的指标来对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揭示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风险程度。
  灾害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在目前全国分步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结合江苏省灾害风险研究尚处于空白的现状,委托江苏地调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试点研究工作,为全省自然灾害风险综合普查工作先行探路。
  为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先试先行
  江苏地调院自2020年3月承担该项目以来,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选取镇江圌山作为试点区,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在灾害与承灾体调查、评估模型建立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利用长序列地震、气象数据及民政灾情档案资料,全面获取了试点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致灾信息,分析研究了试点区自然灾害的多灾并发、群发特征。
  ——通过多渠道数据收集和多部门密切协作,全面查清了试点区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农业设施、资源与环境设施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建立了承灾体估值量化标准和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人员类与经济类分别进行了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以承灾体易损性和多灾种影响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基础,在试点区开展了多比例尺度、多降雨(地震)工况、多承灾体类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
  ——建立了契合试点区实际的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制图、区划等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多部门通力合作、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
  通过本次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摸清了试点区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试点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规划、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针对试点区自然灾害和承灾体特征,探索了风险调查评估的技术方法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江苏省灾害风险评估无“法”可循的现状,对省内其他地区开展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很好地发挥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引领作用,为江苏省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做好了人才、技术储备。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