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山水金坛开启自然资源融合探索——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启动

来源:江苏地调院 作者:陈娟 宋珂 发布时间:2019-12-10
  在江东有着这样一个山水福地,这里有道教圣地茅山——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两山两水六分田”的自然禀赋,这就是素有“江东第一福地”美誉的金坛。金坛,地处长江经济带下游、长三角核心区与宁杭生态经济带的交汇点,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如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这个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江苏地调院将自然资源要素统筹考虑,探索了系统治理模式,其编制的金坛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实施方案获批。该项目将由金坛区自然资源局、金坛区财政局、金坛区生态环境局共同实施。我们相信,通过系统治理,一幅“山水如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妙画卷,必将更加精彩地呈现在江苏大地。
  天人合一  生态修复实现生命共同体
  金坛区内山、水、林、田、湖、草六种自然要素完备,以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形成了由“源(茅山)→廊道(平原河网)→汇(长荡湖)”的完整生态系统结构,承担着水源涵养、水资源调蓄、营养物质循环等多种功能,对于维系太湖流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意义重大。
  然而,长期的人类高强度活动,改变了自然景观、水文循环和生态结构,导致了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长三角地区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系统性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
  但对于如何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因此,有必要选择代表性强、前期工作基础好的典型区开展试点。
  引领长江经济带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实践。江苏提出要重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并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网络,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实施金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既是长江经济带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实践,也是对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后工业时代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模式的有益探索。
  筑牢太湖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求。金坛所处的洮滆水系属太湖流域上游的西北支,河流纵横,湖荡棋布,长荡湖为太湖流域第三大湖泊,与西部横贯南北的茅山山脉形成的自然山水生态格局,承担着水源涵养与水资源调蓄、水质净化、营养物质循环、洪水调蓄等诸多功能,是太湖上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在金坛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恢复受损的生态功能,是筑牢太湖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求。
  落实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目标的必然要求。金坛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共6片,总面积177.68平方公里。只有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扭转治山、治水、护田等各自为战的局面,才能真正落实区域生态红线管控目标。
  探索多地貌全要素生态系统治理的理想场所。金坛区内山体、森林、草地、农田、河流、湖泊、湿地等诸多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陆地—水域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7个要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真正的“生命共同体”。在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恰是各要素之间关联受损的体现。生态修复必须通过理顺上述关系,改善系统结构,从而恢复系统功能。
  助推国土空间优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举措。近年来,金坛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目前已成功创建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之路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保护先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比如儒林镇柚山村,提出要打造成为“长荡湖环湖功能带”的重要生态功能节点。这就需要该试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道法自然  山水金坛造就江东福地
  近年来,金坛实施了大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完成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03个黑臭水体治理;整治废弃矿山565万平方米;实施长荡湖网围拆除5万亩,退圩(田)还湖3.5平方公里,生态清淤9.93平方千米,整治出入湖河道9条20公里;开展堤岸草坪种植技术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特征、问题成因、修复方法三个方面,以“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探索多地貌全要素类型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工作模式提供一个良好的“试验田”和典型示范区。
  建立统筹布局、分区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按照“源头控制—过程阻隔—受体保护和净化”的生态水文过程原理,从单一要素管理到多要素综合统筹布局的基础上,识别“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空间分布和主要结构特征,将试点区范围划分为“山林生态修复→平原河网整治→湖泊湿地治理”三大治理单元,实施八大工程、十九个重点项目。建立政府牵头主导、资金统筹整合、部门协同推进、综合治理修复的工作格局,项目总投资约37亿元,将于2021年底前实施完毕。
  山林生态修复单元实施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和山林资源修复两大工程,开展水源涵养林营造和废弃矿山治理等重点项目。
  平原河网整治单元实施国土空间优化、污染源控制和河道自净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开展村庄搬迁与土地综合整治、污染土地风险防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
  湖泊湿地治理单元实施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保种示范工程,开展退圩还湖、生态清淤和渔业增殖放流等重点项目。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出发,通过对三大单元开展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三位一体”,达到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目标,巩固太湖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太湖流域源头生态治理样板。首先,统筹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水-土-生物等要素管理,以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关系。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与金坛实际问题相结合,探索和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性修复和保护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积累各类自然资源要素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整合性治理经验。充分结合金坛的道家文化、避暑胜地、绿道公园、生态农场等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与当地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
  山水如画  多位一体打造融合样板
  本次试点工程针对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全要素多地貌小流域生态系统,建立统筹布局、分区实施的系统治理模式,将通过对金坛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改善山水人居,实施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太湖流域源头生态治理,打造“山青、水绿、林茂、田沃、湖美、草盛、民乐”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
  以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为总体目标,通过系统保护修复,将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农业污染排放、水质污染指数;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水平,山体视觉污染得到消除,景观环境得到改善;国土空间格局逐步优化,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建设用地更加集约,矿山废弃地循环利用;总体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将提升30%,实现从3.18到4.04的跨越,进而推动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此外,通过实施土地整治、矿山治理和退圩还湖工程,释放土地利用空间,产生可观的土地经济收益。
  此次试点工程,将探索山水林田湖草全方位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运行模式、验收规范等,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融合调查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的示范经验。同时,也为地勘单位改革转型提供了方向。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