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下旬,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会同重庆典型矿区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重庆召开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学术交流会,深入总结“十四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研究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的业务融合与拓展,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与探索,更好支撑服务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部属科技创新平台、自然资源系统相关单位、高校和企业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立朝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分享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和技术发展见解与思考;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分享了重庆市矿山生态修复实践成果及科技赋能成效。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浙江大学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12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矿山生态修复前沿成果作学术报告,从矿山生态修复顶层设计、政策导向、系统修复理论、成效评估、关键技术、工程实践等层面进行深入交流,展现该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最新成果。
会议还组织参会代表集体前往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实地考察与交流。这座昔日的废弃矿坑经过系统性生态修复,植被恢复良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已蝶变为集生态涵养、景观游憩、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典范,成功入选了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理念在重庆的创新实践。

本次会议通过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科技进展与实践成果,为跨地区、跨学科以及各科技创新平台合作搭建了桥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矿山生态修复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推动修复理念从单一治理向“系统修复与价值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