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提升实验室影响力,近期,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部科技司、生态修复司,地调局科外部、水环部以及特邀专家参会指导,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开放课题负责参加会议,会议由环境监测院主持。
会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刘同良致辞,指出实验室是发挥环境监测院矿山生态修复专业优势的重要科技平台,要发挥实验室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中的优势,引领矿山生态修复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和工作成效,提出要进一步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需求,强化支撑能力建设,要巩固作为“国家队”的优势和特色,加快推进调查监测和成效评价技术方法研发应用,要坚持建平台、出成果、出人才并重,为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室主任石菊松汇报了近三年实验室在矿山生态修复理论创新和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和标准研发、支撑服务、实验室条件和野外研究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中国矿业大学李晓昭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志霖研究员、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徐连利教高和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于慧研究员应邀分别就矿山地下空间精心探测与协同开发、典型矿区红层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矿山生态修复之植被恢复模式选择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做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围绕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交流研讨,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是立足全国矿山生态修复难点、痛点问题,从宏观角度和区域尺度,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和应用示范研究,发挥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生态效应研究,提出多学科矿山生态修复解决方案。三是加快形成“源头防-过程控-末端修-转型用”的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工程技术体系和政策创新体系并推广应用。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凝练高水平代表性成果,将实验室逐步建成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与会专家对实验室2022年度开放基金进行了评审验收。
会议认为,实验室在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支撑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室建设有助于加强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推动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下一步,实验室将聚焦矿山生态效应与系统修复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难点,充分发挥实验室科技支撑平台作用,提高矿山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水平,引领矿山生态修复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