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监控滑坡 护佑生命

来源:地调局环境监测院 作者:李慧 发布时间:2021-02-08

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牵头研发的第I代滑坡仪和智能预警系统引起多方关注——在9省(市)2512处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实验应用,有效预警地质灾害15起,避免了约366人可你阿斯蒂芬能因灾伤亡,展现了地质科技成果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巨大功效。 

  

监控滑坡  护佑生命

15次,智能预警系统成功拯救数百人生命 

2020717日,对重庆云阳县三坪村的18户村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一天。 

这天,窗外的暴雨已经下了两天,正在村民们准备煮点热汤去除湿气的时候,突然得到紧急通知,附近团包滑坡加速变形,受”团包滑坡”威胁的18户村民必须紧急撤离避险。就在村民们撤离后不就,1栋房屋发生倒塌,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心有余悸的村民们后来了解到,这次能够及时得到预警信息要归功于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该区的成功应用。2020年重庆云阳县“团包滑坡”作为普适型设备监测预警试验点,安装了地质灾害监测设备。716日,滑坡体所在区域出现持续强降雨,17日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到降雨量持续加大,强变形区裂缝增大,滑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下午4点钟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示并触发现场声光报警装置,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人员避险。 

云阳县三坪村的18户村民并不是个例,去年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实验准确预警了15起,成功拯救了数百人生命。 

2512处到22000处  “人防和技防并重”模式逐步深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告诉记者,“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在丘陵山区、黄土地区、四川汶川震区和高山峡谷区四类地区实验应用中展现出明显效果,目前正在全国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试用。” 

据了解,自2018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20余家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普适型设备研发与试用工作。通过不断努力,研发团队研发了裂缝、位移、倾角、加速度、雨量与土壤含水率等多参数组合普适型设备,开发了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20192020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湖北等9个省(区、市)选择2512处代表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普适型设备样机试用,截至目前系统完好率达到95%,有效预警了重庆云阳县”团包滑坡”、四川茂县左世贵屋后滑坡、甘肃省陇南泻流坡滑坡、陕西略阳县小石碑子滑坡等处地质灾害险情。 

今年,自然资源部计划在四川、云南、湖北、重庆等17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2200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计划在汛期前建成并运行。专家告诉记者,通过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22000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可以扩大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覆盖面。此外,通过开展大规模集中试验和推广应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智能化、集成化、现代化和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还可以有效降低普适型装备建设运维成本,锻炼培养专业团队、技术人才和基层群测群防员,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V1.0版定型  探索监测预警新模式 

目前,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V1.0版已经定型,该系统探索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一种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析、预警、处置和服务能力。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V1.0版,是将各种专业地质灾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和通信技术进行集成,构建的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服务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服务平台。 

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首次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运维拟同意拟同意的管理全程在线,该系统依托部、省、市多级物联网平台动态调度、数据双向共享机制,将仪器运管、数据聚合、预警分析、响应处置等功能整合,实现监测预警实验“建设—运行—维护”全流程在线管理。该系统还初步构建了“人机结合”综合预警模式,系统依托“机器”提供自动化监测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人”的知识经验与现场判断,初步形成人机综合预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地质灾害预警决策的准确性。 

统一标准  解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介绍,在我国刚刚起步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时,国内只有少量设备厂商进行研发工作,每家监测设备厂商对应一套独立监测预警系统,相对应地每家设备都需要一套独立的数据接收、存储服务,用户查看设备状态和数据就需要打开多个监测预警系统。 

后来随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逐渐发展起来,系统可以进行基于不同厂商后台的数据整合,但是大规模的数据整合造成了数据的延时,还出现了由于数据格式的不统一而造成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 

慢慢地,各省在省级范围内逐渐约定了数据的格式、传输协议,但是由于各省之间协议不统一,不仅各省之间数据缺乏可比性,国家与地方之间监测数据集成联网也存在共享不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统一不及时的现象。 

“要做好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工作,首先就要统筹各省信息系统建设标准,规范通讯协议、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框架”,专家介绍说,制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建设统一标准,有利于建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地质灾害智能预警系统,支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国家---县多级动态调度、数据秒级共享。 

截至目前,研发团队已完成《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技术指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布设安装及维护技术规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设备检测检验技术规程》、《地质灾害监测通讯技术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等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这些规范解决了监测预警设备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问题,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推进新技术应用示范  进一步降低集中连片部署成本 

采用北斗等卫星定位技术对滑坡地表位移进行实时监测(GNSS),是普适型设备的一种类型。目前我国地质灾害GNSS监测预警通常采用的是一个监测点布设一个GNSS基准站,简称“一点一基站”布设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频繁布设基站,既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又存在基站复用性不强、数据利用程度低、部署成本较高的问题,甚至还存在静态解算的时间周期无法及时捕捉到滑坡临灾快速变形信息的情况。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三年行动计划将对全国5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包括GNSS在内的普适型设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有的“一点一基站”布设模式与静态解算的技术架构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模化的部署需求。 

针对这种现状,新研发的监测预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已建设的CORS网(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进行实时数据观测,并采用VRS(虚拟基准站)技术及智能解算算法实现静态-实时模式动态切换。采用了新技术的设备能兼顾中长期与短临预警需求,还可以减少基准站建设数量和建设运行经费,目前这些新技术已在陕西佳县、云南昭通、湖北十堰和四川茂县等地区示范应用。 

  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的《2021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方案》已经在鼓励集中连片区因地制宜采用CORS技术进行应用监测预警设备的示范应用。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